寻找家园读后感
编辑:yizu|来源:网络|围观:次|更新时间:2015-08-15寻找家园读后感(一)
以石头为知己。“天下蚩蚩,鸟惊雷骇”,世俗更为浇薄,人心更为险恶,到处是弄人,到处被人弄。他在接受上级的研究专题进行敦煌学研究之时,一个人于古墓里临摹,他感觉自己被活埋了,周围的古人都是活的,唯有他是死的。为了逃避孤独寂静,他翻出了夹边沟没被搜出的碎纸片的记录,并继续写起来,明知道是在玩火儿也顾不得了……他言道自己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活着。
艰难的无声的抗争,只为了灵魂清醒,不想把元神祭出去。仅仅四年好光阴,“文-化-大-革-命”开始,他的牛棚生涯也随之开始了。此时他已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生活在路上,也在自己心内……他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
牛棚的日子里,他们被勒令为伟人像喷漆,被监工用喷枪头淋得满头满脸一层洗不掉的小白点儿,这时候的高尔泰用上衣包着头,从小孔隙看这些海内外知名的艺术家弯腰低头努力劳作的样子,像看西洋景儿。读这样的文字,你会感到荒凉无边。人不能自保,只有将心藏在暗角里,看一切“颠玄玄于道流”,无辜的是眼睛,抹黑的是心灵。人世间命运的畸零随处可见,王侯将相草芥小民,当风行水上,同为一景。
“五七农潮进山开荒,抓捕黄羊有了狩猎经验之后,他说道:”通过抓捕黄羊,心也越冷越硬,原来变了野兽之后,生活会好起来……“食草的毙命,食肉的内心没有怀刑之惧,居然能行得通,生活好起来……多么意味深长的五个字,你没有看到心灵深处燃透的灰烬,只觉着鼻子很酸,为了高尔泰,为了自己无数次扮演的食草动物无辜见怜……高尔泰是用泥污的肢体,带着创伤的灵魂,爬出那黑暗的隧道,因而他后来偷渡出国,更深的感喟”奴隶没有祖国,我早已无分天涯“。幸好他有赖以生存的绘画天赋,养家糊口,”与胡僧话落花“,桑榆晚景还堪安慰。
《寻找家园》是时代的缩影,政治挂帅的天空是灰色的,人影瞳瞳鬼火粼粼,瓦瓮之声甚嚣尘上,然而却是吾国几千年历史的重复,文人每每遭遇政治的戕害。也许高尔泰是顽固的石头,傲骨嶙峋,于这种大环境下的遭遇更为深刻。读他的散文便可以感觉蓝火在沙漠上流动,无序的噩梦和看不见的鬼手随时伺机而动。人性的卑劣处处可循,他是一个孤独的孩子,无意中卷进一个黑洞,心灵尚在悬崖呐喊,声音更为凄烈,因而他的家园是漂泊的,虚无的,他用一生去寻找。
政权的不稳固,才是国家罹难的根源。人人畏政猛于虎,想不卑微都难。高尔泰张贤亮们,是木秀于林的一大批良材,被时局扼杀,有的宁可枯萎有的宁可做庄子笔下的大而无用之才。人生的意义于他们就如同水中的鱼,冷暖自知了。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高压下的失意,年华的蹉跎,生了老茧的心灵,是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状态。从人文情怀去观察,我们国家总是被政治”雨打风吹去“,多灾多难病体缠绵,还遑论什么人文价值,民族精神。我很喜欢作者论述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一段文字,魏窟的飞扬流动,唐窟的恢弘华严,宋窟的清旷萧散…越往后,人物形象越猥琐,气象也不庄严,这令人产生一种消亡感,不止是我们的文化,还有我们的信仰、人心……
忽然滚过心头一句很矫情的诗“春风豆蔻知多少,并作秋江一段愁”。
寻找家园读后感(二)
不知为何,我在刚刚看完高尔泰这本书得自序时,忽然想起了余光中的《乡愁》,那是台湾与大陆的思念。游子久在家乡之外,接触的都是与成长不相符的境界,或许会有新鲜、开阔之感,但是总归是有着一种埋藏在血脉之中的思乡情绪。只是这种情绪,有的人缠绵、有的人清淡、有的人时百转千回的怀念、还有的人是刻骨铭心的沉重,这是因为出国的原因与目的不同吧--因镀金而海外求学的思念比得上因为逃亡而背井离乡的情感么?或许之间并没有什么可比性吧。一个年代离我们远去,我们感受不到那个年代的风光与汹涌,也体会不了席卷沉浮于历史长河波涛之中的喜乐与哀愁,因为那是历史,与我们有着时间上的分离,显得那么的遥远;又因为那是历史,与我们有着空间上延续,又让我们感觉那么的贴近。历史与现今,是前后的继承,还是因果的循环?我从来没有过真正的确信。只是在学者、文人的笔下去窥视那其中的痕迹。我喜欢看自传,因为那是时间自己留下的特殊片段,留给一个人、一些事的特殊痕迹,不会因为他人的评判去改变作者本人的视野,从而在这里有着那些冠冕堂皇历史之中寻觅不到的暗影。那是一个人的反思与记忆,因为其中的前因,使得我们不能因为过去而去忽视抹平。有过太多的事情,由于时间的远去而被人渐渐淡忘,也因为群体利益的刻意隐瞒而转换了后人对他的认知。唯一不可磨灭的是个人心中的记忆,或许会有所偏颇,也许会因此残酷,却因为个人的真实接触和透彻体会而更加贴近阅读者的心扉。但是书中因为敏感的程度,有着不必要的删减,让人遗憾。书中每篇文字的点滴,就如同是一个散漫的画家,随心所欲的几笔图画,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组成的一幅完整的画卷。静可,动亦可。从儿时的生活片段……
寻找家园读后感(三)
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因为他没有失去信仰,因为他有着坚强的信念。这份信念,这种信仰,随着世事的变迁,它变的越来越坚定,即使身在阴霾密布的,或者万里无云,或者烈日当空的,或者大雪纷飞的环境中,它依然如此—坚定不移。勇士不仅仅追求的是肉体的上的存在,同时还追求着精神上的充实。他不是那种在恶劣的环境中,只有求生本能而忘记追求再次灵魂上的复活的人。当然在人生的阴霾渐渐散去后,他还是继续坚持着自己的事业,坚持的自己的信念,只不过这份信念中多了祥和,多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个勇士—我最近在读了《寻找家园》后,才正真认识到的一位美学家—高尔泰先生。
初次听说高尔泰,还是在罗丹艺术论课上听林老师说的,并推荐我们看看高尔泰的《寻找家园》这本书,当然当时是一脸的茫然,以为此人跟那些普通的学者一样,只是写写那些学术型文章。但是看了《寻找家园》这本书的前几章之后,深刻的感觉到自己想错了,这根本不是一本书,而是一部人生电影的再现,里面酸甜苦辣腥,五味杂陈。我在看了这本书后,感觉高尔泰老先生的人生,曲折丰富,幸酸幸福。也许我们这辈人是没有办法去再经历,即使可以那也经历不了,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是无法复制的。但是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那个年代。那个年代正是我们的父辈们,提及的少之又少,有时候提及的时候也是只言片语。
高尔泰先生用文字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描绘的淋淋尽致,使我们感觉感同身受让我们感受着他童年快乐,但是快乐中带着那么苦涩,战争破坏了故乡,流离失所,在孩提时的高先生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经历过残酷的战争,让高先生在以后的流放夹边沟的生活中依然是那样的坚强,让人感觉到他顽强的生命力,让人肃然起敬。在夹边沟的生活中,人与人相互揭发,陷害,让每个人都感觉到身心疲惫,但是老人家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了,不能身体活着但是灵魂却走向了死亡,只有拿起笔不断的写着,记录着,让自己的灵魂慢慢复活起来,这样才能算是真正的活着,于是他用各种办法把自己想说的记录下来,当然这个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中是冒着危险,但是正是这种行为,告诉了我们什么叫追求精神的复活,什么叫信念,什么叫信仰。阅读《寻找家园》并不是快乐的事情,阅读这本书是对我们的人生多了一些警戒,让我们感觉到即使生活不是一帆风顺时候,请你要坚持,坚持自己,坚定信念,坚定自己的信仰。
《寻找家园》是一个窗口,一个反映中国社会的真实的窗口,将政治大背景下的中国现实投射出来,从1957年高先生发表《论美》后被打成右派,在到后来的发配夹边沟,在夹边沟调到敦煌莫高窟工作,有幸免于在饥荒中饿死,文革中又被打到,平反后回兰州教书,84年被无端停课,不让带学生,又被南大聘用,直到最后出国定居美国。最后才能让这本书于大家见面。所以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仅仅是读它里面的内容,我们还要对它里面的东西做一些拓展,我们不是要知道高先生出过什么书,什么时候遭遇了什么不幸,我们是要学习到高先生身上那种勇士的精神,敢于面对生活,敢于面对挑战,即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我们也要坚持活下去,坚持信念信仰。高先生也是一个勇敢的战士,扬弃”积淀“是高先生一直所坚持的中国现代美学,即使在这个战斗的道路上荆棘密布,他还是义无反顾坚持到底,这种勇士的精神,我想正是在他早年的艰苦环境中锻炼出来的。我们都知道人的精神是有个承受极限的,超过了这个承受的极限,人会崩溃。但是高老先生在夹边沟中过的这种在精神崩溃边缘徘徊的日子,周围的人,周围的事,让一些人慢慢迷失自我,失去了灵魂,等同于行尸走兽一样,用高老先生的话来形容:”是坐着等死的。“生存的尊严,人的行动自由,言论自由,甚至精神自由,都要受当时的政治环境的压迫,不仅如此,还要瓦解你的意志,摧毁你的人格,直到最后你连最后一点尊严都被拿走,你还是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文艺知识分子。这便是高老先生经历的,那梦魇般的二十年,伤疤依然血肉鲜红,《寻找家园》不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也不是为了害怕忘却而去纪念,而是为了将那一段苦难记录。正因为高老先生,我们有幸深刻的形象的了解那段苦难的历史。
每个人这一辈子都会经历很多事情,正可以说是命途多舛,但是我感觉前面说的高老先生是曲折丰富,幸酸幸福的。正如高老先生可以做自己的想做的事情,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拿起画笔,画自己想画的东西。用文字和画,来扞卫自己的尊严,在苦难的二十年中,仅存下来的那一丝的尊严。那个时代的人,多的是无奈,为了明哲保身,为了生存,选择沉默不语,有的人甚至变成了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变成别人利用的工具,而高老先生也不是全身而退,那种伤害深深的刻在他的内心中,犹如一把尖刀一刀一刀的刻上去的,刻的同时还留着血,更甚者在那个伤疤好的时候,还要把它跳开让鲜血再次喷涌而出。他听力不太好,但是每当周围只要有人说到高尔泰的名字的时候,他能立刻反映,清晰的感觉到有人在叫他。读到此处我们无不感觉到这种伤害已经刻入他的反射神经,他就像一直受伤的,筋疲力尽的狮子,但是在听到猎人的脚步声的时候,立刻惊醒,逃走。即使是风吹草动,亦是如此。这不禁叫人对高老先生油然而生一种怜悯之心,并仇视着那些出卖,背叛,利用高老先生的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世事的变迁,步入晚年,定居异国他乡,多的是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多的是对过去人和事情的包容。我们在《寻找家园》中看到,高老先生的姐姐,指着当年批斗陷害他父亲的人的时候,竟然失去了仇恨之心,很淡然的看着仇人,眼里看到的只是岁月不饶人,即使是仇人又能怎么样,岁月已经在一点点的腐蚀着他。所以我感觉《寻找家园》这本书其实非常沉重。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越往后读,我越感觉它使我有种压抑感,这中感觉来自对高老先生的漂泊起伏的伤感,还有通过他一个人经历,展现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人的沧海桑田,倍受那个时代政治迫害。岁月这把刀在每时每刻都一刀一刀的雕琢人,即使作者面对自己的仇人,心里多的是一份宽容,也许这正是岁月刀刀催人老的结果,老了人的心境也静如止水了。
但是对于对待自己的事业,对带自己的信念,对待自己的信仰,高老先生始终矢志不渝,我们看到了《论美》发表后,他被打成右派。但是到后来的他扬弃”积淀“的中国现代美学。无不透入这位老人在苦苦的追求,也透视出老人家的战士精神。更难得的是老人家在《寻找家园》中,写出了人性在险境中种种微妙的博弈,是人性在险境中的真实的一面,也是人性让人们为之悲哀的一面。但是老人家却能坦然面对种种险情,我们知道被发配去夹边沟的人最后能回来的所剩不多,这也让我们对老人家为什么自称为”战士“,有了更深的体会与理解!
发配,流亡一直伴随了高老先生几十年,甚至在八九年老先生还被被捕入狱,但是一切的一切,没有将他的激情磨灭,有时候甚至将他的激情,对自己所追求的事业,信仰,信念推到了顶峰。我们年轻的一辈人,真的应该好好学习,好好领会老人家所写的这本书的精髓。这是一本幸福与苦涩,血与泪,爱恨交错,读到最后还感觉到丝丝凄凉渗入骨髓,还有很多很多的无奈。但是书中还流入出坚韧不拔的气质,也告诉我们面对困境,终究有雨过天晴的一天,阴霾散去,柳暗花明,黎明会到来,正如老人家现在能说自己想说的,做自己想做的,就是因为他一直以来的孜孜不倦的坚持。如果在困境中你迷失了自我,苟且偷生,灵魂泯灭,等你熬到黎明,你会发现你自己已经死在了深夜,灵魂已经被黑夜慢慢吞噬,即使到了黎明你已经跟行尸走肉无所区别,唯一能得到肯定的就是你还活着而已。
让我们跟这位勇士,斗士,战士一路走下去。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信仰,学会包容,追求自己的追求,坚持不懈。为了艺术,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