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影评
编辑:yizu|来源:网络|围观:次|更新时间:2015-08-15观音山影评(一)
《观音山》是一部走心的电影,而且走得很沉重,它始终不给你宣泄情感的机会,沉重得令人绝望。影片中的人物一直在失去,失去尊严,失去工作,失去亲人,失去偶像……地震废墟上破败庙宇中观音像的再塑金身,隐喻着一个民族的信仰重建,常月琴被丧子之痛啮噬的心与三个年轻人残酷青春的走近,流淌着世俗的温暖和包容,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阻止死亡之吻的诱惑。影片最后,常月琴说:“孤独是暂时的,在一起是永恒的。”而这是永恒是只有在天堂才能实现的。南风、丁波、肥皂三人满脸迷惘地仰躺在火车上,火车穿过隧道,阳光下的景象因曝光过度而显得失真,随即火车又进入下一个隧道,黑暗中,身后的光明逐渐远去缩小为一个飘忽的圆点,而在火车即将走出黑暗拥抱光明之际,影片戛然而止。这个无路可逃的结局,往小了说是垮掉的一代迷惘青春的缩影,往大了说是一个丧失了信仰的民族在黑暗中踽踽前行的悲剧宿命。影片这种对现实的关照方式让我震惊,也感佩于创作者的勇气。
范冰冰在本片中的表演更是值得称赞,她不仅凭借此片获得了“东京电影节影后”称号,更是奉献出从影以来最精彩的表演,证明了自己绝非花瓶,而是刻苦用功的好演员。她在本片中扮演的“南风”,来自不幸家庭,继父虐待母亲,母亲却逆来顺受,她对这一切感到既愤懑又无能为力,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只能混社会,所有的情感都投射在陈柏霖、王鹤龙扮演的两个死党身上,因而整个人的感觉都显得十分“街头”,性子烈,重情义,随性不羁,无所顾忌,为王鹤龙打抱不平酒瓶拍脑鲜血直流狂吻同性一场戏,就是这种“街头”性格的最佳体现,也是范冰冰在整部影片中表演最震撼人心的时刻。同时,南风的内心深处还有柔软孤独的另一面,有一种改变一切的渴求,她希望继父能不再酗酒打母亲,希望陈柏霖能大胆地回应自己的爱,希望从张艾嘉那里找到母爱的感觉,角色性格的两面性在影片中形成鲜明的对比,折射出纠结的心态,将当代底层青年性格的复杂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范冰冰在表演方面,从外在造型和内在气质,都精准地把握了角色身上的底层生活质感和介于迷茫无助和游戏人生之间的一种生活状态,将角色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彪悍,暗恋陈柏霖而得不到回报的失落、对张艾嘉母爱投射的渴求,以及面对家庭问题的崩溃等情感状态表现得十分到位,具有很强的情感冲击力,让观众很容易感受到角色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一种抓人的力量感。此外,再次看到“范式方法派表演”让人颇感有趣,《苹果》中范冰冰就曾经为了演好一场醉酒戏而把自己真的灌醉,本片中她跟继父那场对手戏,为了表现出连喝两瓶白酒后的歇斯底里的状态,她再次给自己灌酒找感觉,为了艺术能够把自己豁出去,这就是范冰冰是个好演员的力证。而电影《东风雨》更是让范爷遭足了罪,为了体验那种被吊起的真是感受,她真的是被悬空吊起的,我很佩服范爷。
范爷说,她不要嫁入豪门,因为她自己就是豪门。如此豪言壮语,我佩服。
我喜欢范爷是因为她的演技,更多的是她的性格,我有很多和她相似的地方。《观音山》中,南风这个角色很多的和我相似,那种沉重的压抑感,那种我想释放却不能释放的放肆的青春,那种极端的近乎于疯狂的方式,看到心酸,看到流泪。这是一部很文艺的片子,但是,看得我很有共同感,甚至有一种归属感。
观音山影评(二)
《观音山》并不甘于被观众当成一部文艺片,当然它也并不是一部纯粹的文艺片,商业上的有所追求让导演不得不做出某些妥协,这些妥协放置在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语境之下,显得颇有意义。迄今为止5600万的票房成绩,让投资人和导演都大松了一口气,已然超出他们想象的票房成绩,裹挟着诸多的好评,显然已经让《观音山》在这个平淡的3月里成为了国内影市的最大黑马。
《观音山》走的大概是一条先在国外飘香,再飘回国内的路子,范冰冰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凭此片摘得自己人生第一个重量级影后,热炒的新闻让电影聚集了前期的人气,再加上导演和范冰冰合作的《苹果》的噱头,同性情节的炒作等等,《观音山》在宣传架势上,俨然是一部成熟的商业电影模样。
实际上,以商业化的模式来运作文艺片,对于国内电影市场绝对是件好事,而且是多方受益的好事,观众看电影,投资商便乐于投资在更多的文艺片之上,这样的良性循环若能建立,该是一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
回归到《观音山》这部电影本身,这是范冰冰和李玉导演的第二次合作。如范冰冰所说李玉是最了解她的导演,的确,在《观音山》中,李玉调教出了一个很不一样的范冰冰。抛去了蛇蝎美女的外壳,范冰冰在电影中扮演的是一个初入社会的迷惘女子,夹杂在一堆迷惘的青年中间,寻找着自己迷惘的人生。
影片以手持摄影呈现,晃动的镜头感会让部分观众感到不适,但作为一部低成本的电影,手持摄影相对能够更加贴切的表现导演的意图,起码,非常真实。此外,电影画面的沉重感十分凝重,窄小的房间、迷雾的天空,让整部影片很压抑,这种压抑,直到影片的最后,也没有被释放出来。李玉正是在这种不过不失的氛围当中,演绎了更加沉重的话题和故事。
电影的前段,将三个年轻人的嘈杂和混乱一骨儿脑的呈现了出来,南风努力的卖唱,丁波和胖子无所事事,他们三人却被牵引在了一起。李玉着力探讨青春的悸动和迷茫,她让三个青年分别背负上了某种生活的无方向,直到南风欠下了那几万块钱的债务。挪用他人钱财的愧疚感才让他们的生活有了一点方向--挣钱还债。
李玉运用了很多代表性的符号,酒吧,歌女,啤酒,叛逆,它在电影中尽情的呈现,却忽视了一个问题,这些所谓的代表恐怕只能是青春电影中的叛逆小子的身份象征,却无法准确的去概述电影中南风、丁波这样的青年。他们知道努力,也有一定程度的责任感,但却为何落得如此,李玉给出了很多源自家庭的理由,三人的父母或多或少都是缺失的,沟通上的困难与爱的缺乏,真的是造成这些现象的主因?恐怕并非如此简单。
《观音山》真正的关键点其实在张艾嘉扮演的常月琴身上,从她的出现开始,影片就有了方向上的改变。一方面,李玉要讲述常月琴丧子之痛的故事,另一方面,又要让四人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发生碰撞,在影片的后部,这种碰撞和交流成了影片最主要的东西,进而升级的哲思谈话,就更是意图将电影拉入一个更加高级的档次中去。
但仔细思索,会发现其实影片是断裂的。导演关注的东西并没有在《观音山》中贯穿下去,当3个迷惘的青年还未有找到人生的新起点时,故事就转向到了一场关于死亡与爱的伟大交流中去。这个转折发生在常月琴自杀之后,一场迷幻的天使之舞让四个人突然开始了一种融洽的交流,显而易见,基督教充当了月老的角色。然而,影片的整个气质又是佛教的,正如影片的名字观音山一样,常月琴与观音庙师父的交谈明显具备了充沛的禅宗意味“无生无死,就是最好的未来。”到底,他们的信仰在何方?也许李玉意图将拥有信仰作为影片中众人不再迷惘的出口,当然,从常月琴最后的死亡来看,李玉也的确是这样表现的。但这种混乱,显然并不能为此做一番完美的注解。
《观音山》里有一个出现多次的意象,奔驰在铁路上的货车。值得注意的是,在电影中这些货车一直行驶在路上,唯一一次在站台上的等待,也是呼啸而过。这些列车虽然有终点,但影片中并没有表现这些终点,无休止的进入山洞、驶出山洞,从黑暗到光明,从光明到黑暗,南风三人只是跟随着列车摇晃,丝毫没有方向感。影片的最后,依然是一趟在雾气中驶入黑暗山洞的货车,三人脸上满是悲伤,迷惘……
可见,李玉并没有给影片一个所谓圆满的结局,甚至于,我们都无法看到电影中人物的成长,该迷惘的依旧迷惘,曾经追求死亡的最终如愿以偿。李玉想要讲出一些道理,比如她让常月琴死亡,便是受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那封写给儿子的信影响,“人有时离开世界并不是因为绝望,而是觉得该做的事都做完了,没有牵挂了。”这样的考虑并无不妥,但在电影中表现却欠缺人物的心理动因,于是李玉便安排张艾嘉在最后的一夜里直白的表述而来自己的快乐以及满足,这种直白同样出现在张艾嘉与师傅的哲思谈话上。这些方法并不巧妙,显得十分刻意。
而且,李玉为了照顾范冰冰作为女主角的身份,生硬的割裂了很多其他角色的深入,原本常月琴当可以作为三个年轻人迷惘路途上的一个缓冲,最终却只是在自己的故事中戛然而止。
于是,《观音山》最终给我的感觉便是,文艺的不够彻底,商业的不够精彩。但它的质量仍属上佳,在这个国产电影集体疲惫的3月,《观音山》得到的关注理所当然,它迎合了许多观众对艺术电影进入大荧幕的期待,也满足了国产电影多元化的口号,生逢其时!
观音山影评(三)
在《观音山》上映2个多月之后,我才在网络上看了此片,说实话,这种灰暗色调的影片,真的不是我的菜。也许有人说影片表现的就是社会现实,不爱看的人是因为不能正视社会现实,但是,这种“以死团圆”的生命价值导向,个人认为还是过于极端了。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能在这个社会上生活和生存,谁都不易。片中的三个年轻人,一个是母亲早逝父亲再婚,一个是父亲酗酒母亲挨打,一个是父母下岗父亲赌博,就没一个是正常家庭里的小孩,他们就象是无依无靠的浮萍,在社会的底层苦苦挣扎。遇上的这个房东常大姐,虽然因为丧子之痛脾气特别古怪,但是在相处一段时间之后,相互之间建立起了情感的依靠。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个引人向上的故事,尤其是在汶川地震的画面出现之后,坍塌的是建筑,重建的是生活的信心。逝者已矣,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生活下去,不是吗?犹记得《泰坦尼克号》中,JACK在沉入海底之前对ROSE说的那番话,好好活着,是逝去的人对亲人、爱人的最大心愿,就算孤独,就算寂寞,但是,对于那些对自己生存于世都无法选择的人来说,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我真没想到,倒塌的庙宇重新搭建起来了,而常大姐却选择了从悬崖纵身而下,与儿子去团圆,她说,三个孩子让她很快乐,也很恐惧,因为她不知道这种快乐能够拥有多久,这种快乐什么时候会离她而去。因为惧怕,就不敢去快乐,就选择放弃生命,这是多么愚蠢的想法和做法呀!庙里的师傅说:“无生无死,是最好的未来。”这其实是看破生死的一种喻世,生与死之间的距离并不是最远的,或许就在纵身一刹,我要你活着而你却为我寻死,那才是最远的距离。
看到影片的结局,觉得片中根本不配加入地震画面,至今仍记得地震废墟上那一排的学生书包,失去孩子那刺骨的痛,相信三年过去了却依然折磨着那些家长们,但是,什么是社会现实?社会现实不是寻死去和孩子团聚,而是生活还要继续,不管多痛,多难。
本文标题:观音山影评
本文地址:http://www.yizu123.com/guanhougan/16704.html